草莓视频app在线观看_免费xxxx18美国_同志小说又黄又刺激短篇小说_怡红院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口述核史⑥ | 93歲離休干部王洪勛:比勛章更閃亮的,是永懷熱忱的人生

發布時間:2024-12-09 信息來源:

  【口述核史-離休干部訪談】

  核工業廣大離休干部親歷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他們在核工業的創建、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是中國核事業發展的奠基者、核工業發展的開拓者和核工業精神的書寫者,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目前,核工業健在的離休干部平均年齡達94歲。

  在即將迎來核工業創建70周年之際,按照集團公司“整體?協同”年工作部署,集團公司社會事務部聯合黨群工作部、二二一局、宣傳文化中心,組織開展離休干部口述核史活動,采訪了參加過核工業創建、改革、發展歷程中各領域的離休干部典型代表,探尋老一輩核工業人不為人知的感人事跡和光輝歷史,搶救保護核工業重大事件史料,傳承核工業精神,賡續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

1

  在燈光下,93歲的王洪勛小心翼翼地翻出那些珍藏多年的與核工業緊密相連的舊物,整齊地擺放在書桌上。那些泛黃的照片、斑駁的筆記、褪色的票根、閃亮的勛章和各種獲獎的榮譽證書,都在訴說著舊物的主人和他所經歷的那些刻骨銘心的往事,就連空氣中浮起的塵埃,都成為時空的“講述者”,在光線的照耀下閃爍著微光。

2

  他聲音鏗鏘有力,雖已滿頭銀發,但精神矍鑠,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談起核工業的工作經歷,他的話語便如泉涌般滔滔不絕,每一個細節都歷歷在目,盡顯他對那段崢嶸歲月的深刻記憶與無限熱愛。

3

  他參與了我國核燃料后處理從落后的沉淀法改為先進的萃取法的全過程;參與了搶建821工程;完成了動力堆乏燃料后處理工藝流程;在保軍轉民期間,還帶頭開展了啤酒廠設計,引領了我國啤酒行業大發展,并完成了高純稀土分離廠建設……他是核工業發展的創建者、參與者、見證者。

  說起取得的成績,王洪勛表現得很淡然,“我17歲參加革命,26歲入黨,一直跟黨走,接受組織的安排,有機會能參與到核工業建設這項偉大的工程,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很榮幸。如果能回到過去,我會對自己說,我過去的努力還不夠,學習得還不夠,還要更加努力,加強學習,要比現在更優秀!”

  “努力還不夠,學習得還不夠”,這可是從一位獲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的老人口中說出的!

4

  “到南禮士路100號,找馮麟同志”

  王洪勛1953年畢業后就一直在北京化工部設計研究院工作,搞化工廠設計,五年半的時間都是他一個人在北京工作、生活。直到19585月被調至吉林分院,才和家人相聚。

  但這段團圓的時光,在同年的11月迎來了轉折,“領導叫我到辦公室,給我一封介紹信,說要調我到二機部工作,我需要前往南禮士路100號找馮麟同志,并且未來3年內不能與家人通信。”

  接到調令時,王洪勛整個人有點發懵。但聽到這是上級單位的調令,他立即表態服從組織安排。帶著這份“沉甸甸”的介紹信回到家,他秉持著“去哪兒不能說,去多久不能說,干什么不能說”的原則,和家人簡單交代了一下要調動的事情。家人不明緣由,只能囑咐他要照顧好自己。

  離開家的那天,原單位的領導親自開車送王洪勛到火車站,并送給他一本書作為紀念。就這樣,王洪勛懷揣著介紹信和不安的心情,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車。

  “我來到了南禮士路100號,看到這里有警衛站崗,我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二機部十三局的十二室。這個部門的主任對我從化工設計院調來表示很高興,因為當時團隊里大多數人都是學化工、機械專業的,而且多數是剛畢業的大學生。”

  初到十二室,王洪勛對核工業一無所知,只知道一些基本的名詞如反應堆、放射性、原子能、原子彈等。“我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雖然感到忐忑不安,但決心努力勝任這份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愛上了核工業。”王洪勛說。

  為了更好地適應工作,王洪勛后來還參加了核工業第二研究設計院(簡稱“核二院”)成立的業大(業余大學),學習了核物理、后處理工藝學、劑量學等課程,共學習了4年,從而補上了原子能這門課。1959年,根據中蘇協議,蘇聯將幫助中國建設404廠,王洪勛也因此更深入地參與到了核工業的建設中。

5

  從沉淀法到萃取法

  1959年初,蘇聯援助中國建設404廠,采用沉淀法工藝并提供了初步設計稿。王洪勛參與了審查蘇聯初步設計的工藝部分。審查組由4人組成,王洪勛任副組長。“我們的審查過程是高度保密的,甚至有解放軍在辦公室外守護。參與工作的人手中都有一個保密包,早、中、晚上下班時,都要將保密包取出或送回到指定的保密室,如此往復,從不間斷。每次使用保密包,都需要在封口處貼上特制的膠印,并撒上滑石粉。這樣,一旦有人試圖擅自打開包裹,滑石粉就會留下明顯的痕跡,如同一個無聲的警報。”王洪勛說。

  他作為核燃料后處理工藝設計組長,負責的工作較多,保密包也逐漸演變成了更小巧的箱子,但保密的嚴格程度卻絲毫未減。那時每個人除了保密包,畫圖板上的每一塊藍布也都被賦予了保密的使命。每當需要外出辦事,王洪勛都會用這些藍布將圖紙和資料遮蓋得嚴嚴實實,確保不被外人窺視。

  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上級提出了“邊干邊學,建成學會,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口號。然而,1960822日,由于中蘇關系惡化,所有蘇聯專家突然被撤走,此時設計僅完成了60%。面對這一突發情況,我國決定放棄蘇聯的沉淀法,轉而研究更為先進的萃取法。這個決定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沉淀法需要大量不銹鋼材料并且放射性廢液量大,投資多。而中國當時無法從蘇聯獲得足夠的供應。

  改為萃取法后,雖然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但中國在這方面沒有科研儲備,一切需要從零開始。為了響應毛主席“中國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氫彈”的號召,全國上下一盤棋,集合了部內外專家、各工業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研究所以及全國各大學的研究機構共同研究這一新技術。

  為了實施萃取法,需要建設兩個關鍵單位:一是清華大學南口的200號工程,用于進行熱試驗;當時由清華大學和核二院各有一個200號工程設計組,共同制定方案,由王洪勛代院起草建設200號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概算,報中央專委審批,由二機部出資,清華大學負責設計和建設。二是成立213所,用于建設一個1:1的冷模擬實驗工廠,即607工程,以提供設計數據和為生產廠培訓人才。王洪勛擔任了607工程的設計總工程師,他組織團隊在大連523廠進行設計、建設和試驗,整個過程只用了兩年多時間。

  213所,工作條件極為艱苦。由于處理的是放射性物質,工作人員需要穿著兩層工作服,戴著乳膠手套和口罩,每天工作六小時,不能喝水,出汗很多。王洪勛作為主要負責人,需要兩班都進入工作區域,因此每天需要洗兩次澡。為了模擬真實工廠的情況,他們在地面上搭建了三個鋼質的平臺和有機玻璃設備,以便觀察設備內部的運行情況。此外,為了減少對操作人員的輻射傷害,團隊采取了嚴格的防護措施。

  這一項目的決策過程非常嚴謹,在部里的后處理領導小組的決策下,經過多次研究討論才最終決定采用萃取法。萃取法的實現不僅用在了404821工廠上,還成為了中國核燃料后處理科研的重要成果。

6

  搶建821工程

  20世紀60年代末,緊迫的國際形勢下,我國決定在四川深山中集全國之力搶建一個核材料生產科研基地——821工程。隨著搶建821工程的命令下達,一場規模宏大、時間緊迫的建設戰役正式打響。王洪勛接到命令,參與821工程的建設。

  “我作為規劃小分隊的隊長,帶著8個人,僅攜帶一張萬分之一的地圖,就前往了四川廣元附近的821工程現場。我們面臨的困難是巨大的,沒有地質、氣象、水文資料,且需在短時間內在兩座大山夾峙的深溝中,規劃并建設起一座核燃料生產廠。”王洪勛回憶說。

  “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我們決定采用‘四合一’的方案,將四個主要廠房合并為一個,以節省占地面積和管道連接,方便生產管理。同時,我們還另開辟一塊地方作為未來的三廢廠房建設區。設計了放射性廢液的儲存和處理方案,確保廢水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這些創新性的設計方案,在后來的實踐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同時,在規劃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諸多挑戰。由于缺乏必要的資料,我們不得不依靠人工測量和觀察來獲取數據。我們帶著皮卷尺,在山溝中徒步測量,用尺子丈量每一寸土地,以確保規劃的準確性。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如何在水文條件不明的情況下,確保廠房和設備的安全。”

  經過七天七夜的連續工作,王洪勛帶領團隊終于完成了初步規劃方案,并向現場指揮部進行了匯報。方案得到部領導批準后,迅速組織近400人的設計隊伍前往現場,王洪勛擔任現場設計隊的化工部分設計隊隊長。

  從設計到建設,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他們面臨著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威脅,以及施工技術的難題。然而,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智慧,他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終于完成了建設任務。

  197651日,821工程正式投產成功,生產出了合格產品。“那一刻,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欣慰。盡管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但我們都挺了過來,為中國的核工業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王洪勛激動地感慨道。

7

  能擔國之重任 也能成為“啤酒行業的引領者”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標志著新時代的開始。北京也迎來了開放的步伐,市場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啤酒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消費品。然而,當時北京的啤酒供應卻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僅有2個啤酒廠,年產量總計僅1萬噸。

  面對這一緊迫需求,北京市委下達了建設一個3萬噸啤酒廠的任務。然而,這一規模巨大的項目卻難倒了輕工業部的四個設計院,它們均因缺乏設計如此大規模啤酒廠的經驗和能力而束手無策。

  機緣巧合下,北京市建委的同志找到了在核二院工作的王洪勛。“我雖然對啤酒并不熟悉,但我敢于接受挑戰。”在參觀了北京啤酒廠后,王洪勛憑借著工程經驗和直覺,認定核二院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在得到院長的支持后,他帶領一支12人的團隊,在北啤王廠長的引導下先后參觀了青島、上海啤酒廠。隨后便開始了啤酒廠設計工作。  

  參觀回來后,王洪勛帶領團隊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3萬噸啤酒廠的設計方案,并成功通過了北京市的審查。這個啤酒廠的建設采用了許多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如露天大罐發酵、計算機控制和自動化儀表等,使得這個啤酒廠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先進、規模最大的啤酒廠。它的建成不僅滿足了北京市的啤酒需求,還轟動了全國,引來了無數參觀者和建設請求。

  隨后,王洪勛團隊又接連設計了5萬噸、10萬噸的啤酒廠,推動了全國啤酒行業的蓬勃發展。他們的設計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還吸引了外國廠商的注意。在灌裝線等關鍵設備上,國內無法解決,需要進口,因此外國廠商紛紛找到核二院,希望他們選擇自己的生產線。

  通過這一系列的項目,核二院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經驗和技術實力,還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們設計的啤酒廠不僅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稅收收入,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玻璃瓶制造等。

  然而,隨著啤酒市場的逐漸飽和,核二院逐漸放棄了這一領域,將資料轉交給了輕工業部。盡管如此,核二院人憑借勇氣和智慧,成功地將核工業技術應用于啤酒行業,引領了全國啤酒行業的大發展,為改革開放的歷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8

  三個“高光時刻” 此生無限熱忱

  在王洪勛豐富多彩的經歷中,有三件事讓他尤為自豪,用當下年輕人的話來說,都是人生的“高光時刻”——第一件事,中南海懷仁堂的榮耀時刻。

  1961112日,王洪勛作為核二院的技術骨干,獲得了無比珍貴的機會——核二院唯一,一張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的戲劇門票。這場演出是為慶祝周總理訪國歸來而舉辦的。王洪勛有幸親眼見證了這一歷史瞬間,近距離地目睹了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等領導的風采。這份來自黨的信任與肯定,如同溫暖的陽光,照亮了他的心,也成為了他一生中最難忘的榮耀時刻。這張戲票他珍藏了60多年,視若珍寶。

  第二件事,1978年,全國第一次科學大會在京召開。王洪勛作為核二院的代表,與全院僅有的另外2名代表一同參加了這次盛會。在大會上,他親自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領取了核二院獲得的全國科學大會獎狀。這些沉甸甸的獎狀,代表著核二院在科研領域的卓越成就,更見證了他個人在黨的培養下所取得的輝煌成果,其中有一個單獨授給核二院,他所在室成為全國科學大會授予的先進科研設計室獎狀。在大會上,他親耳聆聽了鄧小平同志的講話,見證了國家科學的春天正在到來。會后,他還與中央領導和全體代表合影留念,這份榮譽讓他倍感自豪。

  第三件事,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為黨和國家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老同志頒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王洪勛是其中一位,這是對他多年來為國家建設所作出的杰出貢獻的最高肯定。它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

9

  1992年,王洪勛退休,離休前為核二院五室(核燃料后處理工藝室)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離休后的王洪勛并未停下腳步,反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助力核工業發展的道路上。他利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學識,撰寫了回憶錄,“我的成長歷程”和“使命”,詳細記錄了我國核工業發展的點點滴滴,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同時,他還創辦了刊物《學習與思考》,手抄摘錄國家大事、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并自費印制分享。他說,“我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黨的培養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我非常感恩黨,堅定地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信中國會實現共產主義,并為此繼續努力。”

  每天早上九點半到十一點,王洪勛都會準時出現在小區的樹蔭下,與大家分享核工業發展歷程中的故事,分享最新的國家大事和自己的學習思考體會。他的話語生動而富有感染力。“有很多人堅持來聽,這份熱忱讓我深受感動。”他滿臉自豪。

  被問及對當下的中核青年有什么寄語,王洪勛擲地有聲地說道:“作為核工業的老兵,我見證了國家核工業的全過程發展。如今雖已年邁,但我對核工業的未來充滿期待。我期望核工業在青年一代的手中更加壯大,成為世界領先。謹以毛主席的名言作為寄語——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歸根結底屬于你們青年人,你們朝氣蓬勃,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